(东西问)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中新社南京2月17日电题: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专访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中新社记者杨颜慈何为美学?这是从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时代开始,中外钻研了数千年的“美丽学科”。

美学何谓?美学何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近日约访美学家、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教授,探讨中西美学差异,及东西方之美能否弥合差异、“美美与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您看来,东西方美学研究有何不同?潘知常:对于美的探索,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

在西方,古希腊时柏拉图就说过:“自从爱神降生了,人们就有了美的爱好,从美的爱好诞生了人神所享受的一切幸福。

”在中国,更是很早就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

东西方对美学的定位又有不同。

在西方,美学一直是辅助性学科,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都只是宗教与科学的附属品,且主要着眼于文学艺术的阐释,所以又被称为“艺术哲学”。

在中国却不同,它始终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

蔡元培先生发现:在中国是“以美育代宗教”。

其实,在中国也“以美育代科学”。

因此,在中国,美学始终都不是西方那类以关心文学艺术为主的“小美学”,而是以关心“天地大美”、人生之美为主的“大美学”。

中国近百年来数次出现“美学热”。

从王国维、宗白华、方东美、朱光潜到当代的生命美学,始终孜孜以求于“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美学的根本目标。

因此,也就与西方美学近一二百年的取向殊途同归,并且意外地在“生命美学”这一世纪焦点上出现了彼此可以对话、共商的美学空间。

因此,生命美学当然可以也理应成为东西美学交流的一扇窗。

一个以美学价值作为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美学时代”正在到来。

当代,中西方的生命美学已超越了对文学艺术的关注,目光都集中在“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问题。

显然,这是东西方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寻求“美美与共”的一个令人欣慰的理论前提。

中国美术家协会藏品《东—西》。

中新社发九州摄中新社记者:东西方公众怎样弥合差异,实现相互理解与包容?潘知常:对于公众,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起,这就是审美现象。

首先是对于审美现象的热切关注。

审美现象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其实不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西方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再到美学时代,也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美起来”,“扫盲”就成为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然,过去是扫“文盲”,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科学时代的使命。

当今是扫“美盲”。

因为“审美是生命的竞争力”“美感是生命的创造力”“审美力是生命的软实力”。

“全世界的爱美者联合起来”也许就成为东西方弥合差异,实现互相理解与包容的关键。

东西方的公众如何把握“美美与共”与“各美其美”,都应在此基础上得到回答。

20239年4月,“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展在南京开展。

中新社记者泱波摄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东西方审美的“和而不同”?潘知常:东西方审美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有“和而不同”的成分。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下,也就必须正视二者间既趋同又存异。

例如,中国文学作品女主角以少女居多,就是常说的“年方二八”。

但在西方文学中,美丽的少妇却往往也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角安娜。

从现实生活看,东西方审美也有差异。

比如西方审美强调侧面型的立体感,而中国审美却偏向正面型,关注“杏眼樱唇”。

改革开放以后,东西方审美开始逐渐交融。

西方开始对神秘的东方产生浓厚兴趣,如武术、书法、园林。

东方开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中新社发郭志华摄例如,过去我们只喜欢全脚掌着地的东方民族舞,现在也开始欣赏“脚尖上的”西方芭蕾舞;过去只欣赏作为“丑石”的太湖石,现在也开始接受作为艺术珍品的大理石。

这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审美更加自信和包容。

审美从来没有固定模式。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趣味》中说过:“一个人只有一种方式是美丽的,但是她可以通过十万种方式让自己变得可爱。

”审美也是如此,美丽的方式只有“一种方式”,涉及的是“选美”,其实与审美无关,“审美”关注的是可爱的“十万种方式”。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东西方交流中应秉持何种态度?潘知常:当然是对话,也只能是对话!过去我们习惯于把东西方世界区分为对立的双方,不是为客就是为主,且误以为存在一个同心圆。

因此尽管大圆里有小圆,圆中又有圆,但核心始终是一个“圆点”,所有的圆都围绕“圆点”旋转。

于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但其实东西方只有“交点”而没有“圆心”。

20230年9月,“三体·时空沉浸展”在重庆举办。

中新社记者陈超摄这样,东西方的对话就无法用是与非来回答,而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回答同时就是提问,提问同时就是回答。

正如庄子所说:“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何况,东方的出现并没有使西方失去意义,西方的出现也没有使东方失去意义。

“唯我独尊”“谁胜谁负”甚至“你死我活”之类的想法都极其狭隘,也毫无必要。

我们需要的只是“共生”“共容”与“共存”。

例如叔本华在研究生命美学时就大量借鉴了东方的佛教思想,海德格尔在著作中数次引用老子《道德经》。

显然,“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根本不存在冲突。

(完)受访者简介:潘知常,美学家、战略咨询策划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红楼梦》研究、战略咨询策划等。

长期从事企业、地区、政府与媒介等领域策划、创意工作。

  • 记载

(东西问)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中新社南京2月17日电题: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专访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中新社记者杨颜慈何为美学?这是从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时代开始,中外钻研了数千年的“美丽学科”。

美学何谓?美学何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近日约访美学家、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教授,探讨中西美学差异,及东西方之美能否弥合差异、“美美与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您看来,东西方美学研究有何不同?潘知常:对于美的探索,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

在西方,古希腊时柏拉图就说过:“自从爱神降生了,人们就有了美的爱好,从美的爱好诞生了人神所享受的一切幸福。

”在中国,更是很早就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

东西方对美学的定位又有不同。

在西方,美学一直是辅助性学科,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都只是宗教与科学的附属品,且主要着眼于文学艺术的阐释,所以又被称为“艺术哲学”。

在中国却不同,它始终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

蔡元培先生发现:在中国是“以美育代宗教”。

其实,在中国也“以美育代科学”。

因此,在中国,美学始终都不是西方那类以关心文学艺术为主的“小美学”,而是以关心“天地大美”、人生之美为主的“大美学”。

中国近百年来数次出现“美学热”。

从王国维、宗白华、方东美、朱光潜到当代的生命美学,始终孜孜以求于“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美学的根本目标。

因此,也就与西方美学近一二百年的取向殊途同归,并且意外地在“生命美学”这一世纪焦点上出现了彼此可以对话、共商的美学空间。

因此,生命美学当然可以也理应成为东西美学交流的一扇窗。

一个以美学价值作为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美学时代”正在到来。

当代,中西方的生命美学已超越了对文学艺术的关注,目光都集中在“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问题。

显然,这是东西方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寻求“美美与共”的一个令人欣慰的理论前提。

中国美术家协会藏品《东—西》。

中新社发九州摄中新社记者:东西方公众怎样弥合差异,实现相互理解与包容?潘知常:对于公众,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起,这就是审美现象。

首先是对于审美现象的热切关注。

审美现象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其实不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西方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再到美学时代,也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美起来”,“扫盲”就成为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然,过去是扫“文盲”,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科学时代的使命。

当今是扫“美盲”。

因为“审美是生命的竞争力”“美感是生命的创造力”“审美力是生命的软实力”。

“全世界的爱美者联合起来”也许就成为东西方弥合差异,实现互相理解与包容的关键。

东西方的公众如何把握“美美与共”与“各美其美”,都应在此基础上得到回答。

20239年4月,“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展在南京开展。

中新社记者泱波摄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东西方审美的“和而不同”?潘知常:东西方审美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有“和而不同”的成分。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下,也就必须正视二者间既趋同又存异。

例如,中国文学作品女主角以少女居多,就是常说的“年方二八”。

但在西方文学中,美丽的少妇却往往也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角安娜。

从现实生活看,东西方审美也有差异。

比如西方审美强调侧面型的立体感,而中国审美却偏向正面型,关注“杏眼樱唇”。

改革开放以后,东西方审美开始逐渐交融。

西方开始对神秘的东方产生浓厚兴趣,如武术、书法、园林。

东方开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中新社发郭志华摄例如,过去我们只喜欢全脚掌着地的东方民族舞,现在也开始欣赏“脚尖上的”西方芭蕾舞;过去只欣赏作为“丑石”的太湖石,现在也开始接受作为艺术珍品的大理石。

这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审美更加自信和包容。

审美从来没有固定模式。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趣味》中说过:“一个人只有一种方式是美丽的,但是她可以通过十万种方式让自己变得可爱。

”审美也是如此,美丽的方式只有“一种方式”,涉及的是“选美”,其实与审美无关,“审美”关注的是可爱的“十万种方式”。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东西方交流中应秉持何种态度?潘知常:当然是对话,也只能是对话!过去我们习惯于把东西方世界区分为对立的双方,不是为客就是为主,且误以为存在一个同心圆。

因此尽管大圆里有小圆,圆中又有圆,但核心始终是一个“圆点”,所有的圆都围绕“圆点”旋转。

于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但其实东西方只有“交点”而没有“圆心”。

20230年9月,“三体·时空沉浸展”在重庆举办。

中新社记者陈超摄这样,东西方的对话就无法用是与非来回答,而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回答同时就是提问,提问同时就是回答。

正如庄子所说:“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何况,东方的出现并没有使西方失去意义,西方的出现也没有使东方失去意义。

“唯我独尊”“谁胜谁负”甚至“你死我活”之类的想法都极其狭隘,也毫无必要。

我们需要的只是“共生”“共容”与“共存”。

例如叔本华在研究生命美学时就大量借鉴了东方的佛教思想,海德格尔在著作中数次引用老子《道德经》。

显然,“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根本不存在冲突。

(完)受访者简介:潘知常,美学家、战略咨询策划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红楼梦》研究、战略咨询策划等。

长期从事企业、地区、政府与媒介等领域策划、创意工作。

    <style draggable="be0zHyiGV83"></style>
            <strong dir="b9JHavghkb"></strong>

            钟丽缇的三级作品在线观看《钟丽缇的三级作品在线观看》由来

            编辑
            1.钟丽缇的三级作品在线观看”夏天知道这套扁鹊神针如果拿去拍卖的话,那价格恐怕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2.”那名医师愤怒的说道,与此同时,她的手正在用力掰夏天的手,因为夏天的手正在握着她那傲人的地方。
                   3.龙威九星的破坏力虽然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夏天看到,他们已经超过一分钟没有移动过什么地方了。
                   4.”沈醉容哑然,过了一会儿又凑近过去,在剪秋旁边小声的问道:“我是不是没有拜堂,一直睡到了现在?”剪秋看着沈醉容不愿意相信的黑亮亮的双眸,肯定的点了点头。
                   5.“天候家以前是,不过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百家前十候选名单之一。

            钟丽缇的三级作品在线观看《钟丽缇的三级作品在线观看》起源

            <b dropzone="FDxYKvliqw"><sub id="lcZ4t3oT0fgCrz"></sub></b>
            <style draggable="zDJ2Ej6G3"></style>
            <legend date-time="rpXvxdzDyf"></legend><legend dropzone="7MSKED31fxR"></legend>
            <strong dir="gjQXVKfYyuAdi"></strong>
              <bdo id="1oZjqFiUwj"></bdo>
              1.钟丽缇的三级作品在线观看高度还原三国时期的剧情故事、经典战役、场景地图,包括桃园结义、双星捧月、草船借箭等等内容,你都可以一一体验。
                     2.你可以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参加,很好的可玩性,与跨服朋友度过更多难忘的时光。
                     3.轻松跳到平台中,向前不断的奔跑,后面的阶梯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炸裂
                     4.把球传给你的队友,然后从你的队友那里接球,在密切合作下继续赢得积分和胜利。
                     5.游戏中的修炼系统非常有趣,让你可以在战斗中花时间和野兽在一起。
                     6.多元化的玩法等着你去体验,深入未知的旅程,开启自己的新征程,获得最强的力量,铸就传奇的巅峰;
              参考资料